耳聋
耳聋也有分类?如何治疗和预防?成都看耳聋医院
来源:成都仁品耳鼻喉医院
发布日期:2025-03-19 08:57
浏览:129次
耳聋,医学上又称听力下降、听力障碍、重听,是耳科常见疾病,从刚出生的婴儿到青壮年、老年人,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出现不同类型的耳聋。随着社会老龄化现象日益凸显,老年性聋的患者群体也愈发庞大。然而,耳聋背后的问题错综复杂,远非三言两语就能说清。

一、人耳的听觉机制
人耳由外耳、中耳和内耳三大部分构成。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空气中向四周传播,首先被耳廓(即位于双侧头部外侧的外耳部分)收集,随后经外耳道朝着鼓膜(俗称耳膜)方向前行,这便是外耳对声音的收集与传递功能。
声波继续前进,撞击并震动中耳的鼓膜,进而带动与之相连的三块听小骨一同振动。在此过程中,鼓膜的增压作用以及听骨的杠杆效应会放大声波的振动能量,这体现了中耳的传声增压功能。
听小骨链末端的镫骨底板,宛如一个活塞,与内耳的卵圆窗紧密相连。从外耳传来的振动通过镫骨底板的活塞运动传入内耳的耳蜗,引起耳蜗内淋巴液震荡,推动耳蜗基底膜产生行波振动。耳蜗基底膜上分布着约3500个内毛细胞、12000个外毛细胞以及大量支持细胞共同构成的螺旋器(又称柯蒂氏器)。借助螺旋器毛细胞的换能作用,声波的机械振动能量被转化为生物电能,这就是内耳对声音的感受过程,也称为感音过程。
内耳转换后的电能经听神经、脑干向大脑中枢传输,最终让人感知到声音,完成神经传导过程。
二、耳聋的分类及对应治疗方式
了解了人耳的结构和听声过程,便能轻松理解耳聋的分类。依据病变发生的部位,耳聋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:传导性聋、感音神经性聋和混合性聋。
1.传导性聋:主要是外耳、中耳的传音结构出现病变,阻碍声音传入内耳。例如,耵聍栓塞、鼓室积液、鼓膜穿孔或(和)听骨链破坏、外耳道闭锁、先天性听骨畸形等都可能引发此类耳聋。大部分传导性聋可以通过外科处置或手术等治疗手段,恢复外耳和中耳的传音功能。所以,对于“传导性耳聋能治疗吗?”这个问题,专家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。传导性耳聋由耳部疾病引起,通常只要治愈耳部疾病,就有望恢复听力。一般而言,传导性耳聋的听阈不会超过60dB,属于中度听力损失范畴。
2.感音神经性聋: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“神经性耳聋”,实际上这类耳聋包含两种情况:内耳受损导致的感音性聋以及听神经受损导致的神经性聋。感音性聋的主要发病部位在耳蜗,致使无法将声波的机械振动能量转化为神经信号;神经性聋的主要发病部位在耳蜗后的听神经或脑干等中枢传导途径,使得神经信号无法传入大脑。常见的感音神经性聋有先天性聋、老年性聋、耳毒性药物聋、噪声性耳聋、突发性耳聋、听神经瘤等。通常,无论是耳蜗还是蜗后神经损伤引发的耳聋,往往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听力损失。除了部分突发性耳聋能够通过及时的药物治疗得以恢复外,对于绝大多数感音神经性耳聋,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。但这并不意味着束手无策。针对感音神经性聋的具体情况,可以选择助听器、人工耳蜗植入、骨锚式助听器等方式进行听力补偿,这些都是帮助患者重获听力的有效手段。
3.混合性聋:这类耳聋是听觉系统的传音部分和感音神经部分同时受损,常见于病史较长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、耳硬化症晚期、爆震性聋等。在治疗策略上,需要根据传导性部分的听力损失和感音性神经听力损失的具体状况,分别进行针对性分析与处理。
在此要提醒大家,很多病友可能难以接受感音神经性聋无法通过药物治疗这一现实,也不愿接受助听器或人工耳蜗植入等方案。有些病友,特别是老年患者,容易轻信虚假广告,“病急乱投医”,被一些所谓“包治耳聋的灵丹妙药”骗取钱财,还错失了康复的最佳时机。实际上,大家需要摒弃“治病就必须吃药”的传统观念,现代听觉康复技术的飞速发展,已经为耳聋治疗提供了众多行之有效的手段。通过这些方法,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有希望重新建立言语交流能力,重返社会与工作岗位。
三、耳聋的预防措施
当然,耳聋的治疗固然关键,但预防听力损伤更为重要。仁品专家为大家提供以下防聋建议:
1.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,要留意避免噪声和强声对耳朵造成伤害,尤其要警惕长时间接触噪声以及入耳式耳机高音量导致的听力损伤。比如,减少在高分贝环境(如工厂车间、KTV等)的停留时间,合理控制耳机音量并缩短使用时长。
2.防止耳毒性药物对内耳的损害。常见的耳毒性药物有庆大霉素、链霉素、卡那霉素等氨基糖甙类抗生素。若非必要,应尽量避免使用这类药物;如果因病情需要必须使用,一定要在医生的严格指导和密切监测下进行。
3.保证充足的休息和高质量的睡眠,学会舒缓工作和学习压力。长期的劳累和精神压力过大,可能会影响耳部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,增加耳聋的发病风险。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、冥想、旅游等方式放松身心。
4.保持健康的饮食和适当的体育锻炼。均衡的饮食能够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,增强身体免疫力,有助于维护耳部健康。适当的体育锻炼则可以促进血液循环,改善身体机能。
5.重视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预防和治疗。这些慢性疾病可能会影响耳部的血液供应和神经功能,引发耳聋。通过合理饮食、规律运动、按时服药等方式,控制好基础疾病的病情,能够降低耳聋的发生几率。
以上就是对耳聋的相关介绍,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,可点击在线咨询医生,或拨打仁品耳鼻喉免费咨询问诊电话:400-088-5191,会有专人为您答疑解惑,网上预约还可享受免挂号费以及检查优惠!
- 上一篇:成都耳鸣耳聋医院_耳聋的早期征兆有哪些?
- 下一篇:没有了